星期三, 10月 11, 2006

2006年9月10日 洞里薩湖

跳過以觀光客收入為經濟來源的 Chong Khneas 註1,我們選擇去稍稍遠一些的 Kampong Phluk,去看看雨季時在樹上補魚的水上人家。

當恆長的時間之河緩慢卻絕不停息地沖刷文明演進所遺留的足跡時,人類應否採取什麼動作,讓已模糊難辨的回憶,停留在眼前?吳哥遺址,曾是東南亞文明璀璨的一頁,現在只能靠考古學家來還原尚無法辨析的面貌,而觀光客只能從遺址石雕所開展的嫭隙中,窺得其建築藝術的一斑。

洞里薩湖的水上人家,一個從農業社會留存至今的生活型式,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快速凋零隕落,或許決定到未受觀光客染指的洞里薩湖水上漁村,看看他們生活的原貌,只是自私的我想留下一些對時間之流消逝的見證吧。

首 先抵達外部陸上可到的一個小村莊,這裡的小孩很天真,見到我們就開心地追著汽車跑,而且下車後也沒有人圍著我們兜售觀光客紀念品,不用費心應付蜂擁而上的 小小推銷員,反而讓我有些不習慣,不過我們坐的船還是為觀光客準備的長尾船,不是他們平常補魚的漁船,前往Kampong Phluk的途中也是遇到幾艘回程的觀光船,或許觀光帶來的金錢會很快地幫助這個小村莊的某些仕紳擺脫貧窮。

談妥每個人收費十元美金後,登船出發。我們一行三個人並不怕行舟距離遠,這個漁村在雨季是容易到達的,怕的是 – 漏 水。船行不久,顧盼四方,怡然自得,眼角不經意掃到船尾,只見原本待在船尾照顧螺槳的小朋友,拿著杓子快速地將船底部積水舀往船外,仔細一看馬達下緣好像 有水滲出,不知是螺旋槳打進來的水還是船體本身問題,起初覺得有趣,後又不免擔心,這趟旅程能否平安歸來。當然,虛驚一場。



DSC_0027

DSC_0029


DSC_0033


DSC_0035

出 發約半小時就到達目的地 – Kampong Phluk。這個村莊是建在水上的高腳屋,適逢雨季,看不出在水中的屋腳有多深,司機跟我們說是兩公尺,該有些可信度,有機會應該在乾季過去探勘。聽說離 此地兩小時船程的Kampong Khleang,是洞里薩湖邊最大的水上村落,乾季時可看到大批住屋高聳在七八公尺以上的空中,蔚為奇觀。這兩個水上村落位置固定,不是居於船屋,跟著湖 水邊境移動,雨季時沒有陸路可通,對外全得靠水路,不過假如是一個人獨自划槳外出,恐怕得花不少功夫。



DSC_0041

DSC_0047

DSC_0050

DSC_0052

DSC_0054

DSC_0058

DSC_0074



身為觀光客的我們意外地成為受歡迎的人物。長尾船俐 落地在只剩上半截的樹叢中穿梭,轉過一個彎,眼前豁然開朗,我們所航行的中間水道是主要交通路徑,傳統的高腳屋井然有序地由兩側向前延伸,綴以幾棵樹木在 其間,讓人有種闖進桃花源的錯覺。從與這村子的人民有眼神上的接觸始,就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純樸與友善,孩子們一面喊著哈囉、一面開心地跟我們揮手打招呼, 大人們多抱以點頭微笑,也有些人表情木然,畢竟成為不速之客闖進他們生活中的是我們這些外人。不過,以如此受歡迎的姿態,隨著長尾船緩緩前行,邊微笑揮手 與兩旁的居民致意,有生以來還是頭一遭。

也許是一廂情願地將他們的微笑視為友善,小朋友們忘 情地大笑大叫,誇張地以肢體動作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只是希望得到來客的一個笑臉回應,當你微笑揮手,他們就會笑得更加燦爛。當心,那可是帶有高電壓的開懷 笑容呢,別以為自己的心已是絕緣體,親眼目睹,就能體會那穿過心房的強大電流。

我 不算是個資本主義至上論者,認為當觀光客替當地人 帶來豐富的收入後,他們經濟就會改善,整體生活品質往上提升,是件值得正面看待的事;也不會反社會地認為維持現在純樸的生活對他們最好,不必然得把金錢物 欲帶入平靜的漁村中,讓他們也捲入了全球追逐金錢的遊戲中。全世界的潮流,可以預測,但難以抵擋,我只貪婪地希望這邊的人民可以保留這樣讓人連內心都幸福 起來的笑容。

我 們抵達時是雨季將盡的九月,村子中間僅得一小島嶼 未被淹沒,在乾季時應為一突起的小土丘,此小島頂端蓋有建築物,其實是依小島最高點而下的斜坡建造,好像是當地小學,司機說的不挺清楚,不過應該是村中重 要建築物,建材亦非一般常見的茅草,而是水泥磚造,較高腳屋顯得堅固安全。繼然想到,不知經過雨季的大雨沖刷,地基會否不夠安穩,那是另外的問題了。

船 行往漁村另一端出口駛去,離村只短短距離,便覺眼前視野大開,一望無際黃濁濁的湖面,讓人有種震慑的自卑渺小感,眼前就是東南亞最大的內陸湖 – 洞里薩湖。船老大下錨,也就是把繩子綁在露出湖面一小叢樹尖上,讓船寫意地漂在空蕩的湖上。陽光仍然熾烈,不過在船棚陰影下,徐風輕吹,倒也不覺燠 熱,遠方群聚堆疊的大積雨雲,該是狂烈地下著豪雨吧,湖上遠處的小黑點不知是遠湖漁船還是矗立湖上的大樹,因湖光瀲灩,卻看不清了。

回 程時船走來時的出口進入,往右走另一條與來時不同 的水道穿過村子,此側人家禽畜飼養較多,當然是養在浮於水面的平台上。離村後,可見樹間圍有柵欄,原來是當地人養殖河鮮的漁場,有漁夫乘扁舟在一旁巡視漁 場,亦可見有漁夫蹲踞在樹枝上修補圍籬。聽說,乾季水位降低,可以輕鬆補捉留在圍籬中,未來得及跑出的魚群,甚至還有魚會卡在樹枝之上呢。洞里薩湖的樹上 補漁情況,該就是如此情況吧,只是不知這漁場受雨季與乾季影響多大?

參 觀Kampong Phluk這個漁村,歷時短 暫,同時沒有機會進入當地居民的高腳屋,近距離觀察他們衣食住行,實為可惜,畢竟在如此特殊的自然環境下,發展出如此獨特的生活方式,當中可以覺察出的前 人智慧,當有可觀之處;至於水上漁村在搭建基礎建設上的困難度,或是大環境的轉變對他們的衝擊,如:洞里薩湖漁獲減少、柬埔寨未來產業走向等,這些充滿未 知數的處境與挑戰,仍有許多討論的空間。那天下午,我瞥視過洞里薩湖的水上漁村,目睹了高腳屋生活與自然環境的相處和諧,雖然廣旄無垠的湖水沒有回答我心 中對他們未來的困惑,還是希望在可見的未來,洞里薩湖還是一樣美麗、人民還是一樣可親。

註:

1. Chong Khneas離暹粒市區最近,不過聽說觀光產業已被當地有力人士把持,船票收入也進了少數人的口袋,當地居民則是靠賣觀光客紀念品增加收入,到處可見小朋友跟觀光客兜售或乞討。聽聞如此,到那兒參觀的意願並不大高。有說法Chong Khneas漁村居民是從越南來的,不過對長年漂泊湄公河上的這些住家而言,定義他們屬於越南或柬埔寨,並不具意義,他們是屬於湄公河的。

標籤: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