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06, 2006

讀 郭力昕「奇觀文化『小世界』」


奇觀文化『小世界』


再論旅遊攝影



P.92 ~ P.99
書寫攝影 郭力昕作
元尊出版社
第二章 論攝影與大眾文化





詩人余光中的〈橋跨黃金城 ─ 記布拉格〉(收錄於《春天該去布拉格》,爾雅出版社),是一篇精彩的旅遊文字。除了該文最後敘述同遊夥伴購物及被扒等鎖事有點無聊之外,多處對布拉格景物的想像與發揮,的確不失為掌玩文字與意象的高手。

遺 憾的是,文字高手面對影像文化時,還是不免落入庸俗。翻看此書頭幾頁堆砌的一落觀光客照片,尤其是余光中、隱地兩位先生在布拉格堡黃金巷裡如蝙蝠俠般的攀 壁弄姿,或擺出如蠟像館模特兒的架式、輕扣卡夫卡門環等等照片,不但令人尷尬發噱不忍卒睹,也對後面那些高妙的文字打了折扣。

在此,我無 意探究余光中與卡夫卡並置於一圖可能的自我彰顯意義,也不打算討論咱們文人與出版傳統裡特有的某種自戀文化表現形式(你很少會在西方的出版品裡,看到作者 在書前印一堆自己的旅遊或生活照片)。我有興趣談的,是現代社會的觀光客,在這個結構性的觀光消費世界中,將全球各地的風光與文化,一概轉化為奇觀 (Spectacles)與貨品的現象。

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士在現代社會萌芽之時,即發此議論:「觀光客是粗俗、粗俗、復粗俗。」此語 雖可能有菁英主義之嫌,卻不幸也準確描繪了這個世紀以來愈演愈烈的觀光客集體行徑,與全球性旅遊工業的文化內涵。在旅遊事業日益蓬勃、並將是許多國家或地 區下個世紀最重要之外匯收入的時候,「粗俗」所指涉的,就遠遠不僅是觀光客個別的、或某個特定國家/文化水平的觀光客集體的表現,而是這個現代/後現代社 會情境下,旅遊工業與消費大眾共同結構出來的一種規格化了的觀光文化實踐方式。從某種意義來看,它恐怕也是現今眾多文化表現的內涵。

當代 法國思想家季‧狄伯(Guy Debord)在其六○年代名著《奇觀社會》(Society of the Spectacle)裡,開宗明義地指出:「在現代生產方式主導的社會裡,所有生活的面向,皆以一種無限積累各類『奇觀』的形式展現出來。每件曾直接體驗 過的事物,均已移轉成為一個表徵(representation)。」

狄伯接著說,奇觀不是一堆影像的集結,而是人們透過影像的仲介而進 行的一種社會關係。因此,對奇觀的理解,並非視野浮濫的影像世界,而是一種已然具體化、客體化了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真實自奇觀中脫胎而出,奇觀成為新的事實。這種交互的異化,是現存社會的本質與基礎。

英國攝影家馬丁‧帕(Martin Parr)的展覽與作品集《小世界》(《Small World》,Dewi Lewis Publishing,1995),對來自各地消費社會的觀光客集體消費各地奇觀的文化行為,提出幽默又發人深省的影像。

帕是一位當前十分活躍的傑出攝影家,他的攝影主題,一向緊扣著英國/西方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的文化現象。許多過於熟悉到使人視而不見的文化符號,在帕的蒐集與彙整後,出現了清楚的訊息。

在 其新作中,帕的鏡頭描寫著這樣一個奇妙「小世界」:穿著巴里島T恤的遊客,站在巴塞隆納大教堂前拍照;抬頭觀賞羅馬古蹟的一群戴墨鏡、持(錄)相機的觀光 客旁,擺著另一群大大小小待價而沽的大衛及維納斯白色大理石像紀念品;以色列一間紀念品商店的架上,耶穌釘於木十字架的雕刻、聖母瑪麗亞的白色瓷像,與手 持柯達軟片、穿著清涼養眼的廣告女郎硬紙板並列販售......。

觀光客們攝影器材配備齊全,彈藥充足,載欣載奔於國際機場、觀光飯店與 奇觀消費點之間,像美國文化學者庫勒(J. Culler)所形容的「民間記號學家團隊」,抓著一本旅遊指南聖經,到巴黎聖母院、雅典神殿、京都金閣寺、開羅金字塔前,用相機「再確認」他們千里迢迢 來印證的法國、希臘、日本與埃及的「文化」,然後拎一隻迷你獅身人面像回家。

在這套奇觀消費的旅遊工業結構裡,國家樂於充當大盤賣主,將 本國的文物景觀商品化與奇觀化以增盈收。旅行社及運輸、旅館、餐飲業者,則為中小盤的批發零售商。而柯達、富士、Panasonic等等,即為一種跨國的 「旅遊/奇觀驗收公司」;他們宣稱其產品能生動活現地為觀光客驗收奇觀消費的各個品目。這些驗收公司拓展的利益沒有疆界,他們所鼓勵的奇觀驗收行為,也不 斷泯除不同文化地區之間的界線與差異。

觀光客的粗俗,絕不僅在於亂丟紙屑或喧譁擾攘,而是在趕集與拍照時,將異質文化奇觀化、標籤化所反 映的一種粗暴。當人們按圖索驥,沿著安全與刻板的旅遊路線或概念前進時,所有旅行可能帶來的啟發、想像與領悟,也就喪失殆盡。這是奇觀消費社會裡,觀光客 永遠的矛盾與悲哀:周遊世界,卻可以愚昧保守傲慢本位依舊,心態上沒有移出一步;奇觀式的影像消費,抹殺了別人的文化疆界,卻在觀景窗後面,框出了自己封 閉的視野畛域。

一九九五‧九‧二十九


郭老師還是相當辛辣無情地先批了文人,再開始講課。這不是重點。


粗俗?

作者本文指涉的典型觀光客行為,在現今日益精進的商業模式操作下,似乎更加普遍。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此種現象當屬自然,不必大驚小怪,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在 強勢文化放送下,大眾的眼光與思想,原本就容易「庸俗化」(抱歉,還沒想到適合的字眼);好萊塢電影裡的東方文化、旅遊生活頻道的沙灘美景、寂寞星球裡的 推薦景點......。我們對世界的觀看方式來自於這些主流媒體的眼睛,人們悄悄地接受將裡頭已具體奇觀化的資訊,因為這樣最省事,不必親自踩踏到這些地 區的土壤;不須觸碰到其中生活的肌里;不屑思索文化的演進,人們自認自己都知道了,因為:「電視上有看過啦!」、「書上有寫!」、「導遊是這麼說的!」。 大大的標籤在每個異質文化的外殼上,打從第一秒開始,無條件將標籤收藏進自己的藏書本裡,若能再加幾張照片,豈不更能大大滿足自己的奇觀收藏慾望?

於是對該文化膚淺的印象就成為你的世界觀了,由世界主流文化替其他弱勢文化描繪的表象,傳給全世界,就連當地的人民在經過無謂的懷疑與排拒後,也信以為真:原來我們的文化是這樣子的啊!那麼,本來的那個原汁原味、有深度有淵源、歷經時空洗鍊的文化到那裡去了呢?

於是再看到底下引述的這段文字,就不免苦笑:

奇觀不是一堆影像的集結,而是人們透過影像的仲介而進行的一種社會關係。因此,對奇觀的理解,並非視野浮濫的影像世界,而是一種已然具體化、客體化了的世界觀。真實自奇觀中脫胎而出,奇觀成為新的事實。這種交互的異化,是現存社會的本質與基礎。




至於後面針對觀光攝影的論點,我其實不大抓得住要點,可能是自己閱讀能力薄弱,暫不發表淺見。

標籤:

1 Comments:

Anonymous 匿名 said...

郭力昕的文章還真犀利!

25/12/06 19:43

 

張貼留言

<< Home